【诊断要点】
1、足跟部偶有原发性的滑液囊,但绝大多数是继发,根据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2、急性期:多因长期在较硬地面行走或站立,可使跟骨结节与跟垫之间产生一滑液囊,或在跟骨棘与跟垫间产生一滑液囊,这种滑液囊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为减少摩擦及刺激的防御性生理变化,由于突然发生损伤性炎症,囊内渗液增多而致疼痛及局部出现明显的囊性肿块,因此患者惧怕行走。
3、慢性期:多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当转为慢性,该期滑液囊壁明显增厚,炎性反应减轻,疼痛及肿块不明显,仅有酸困痛,但较长时间的站立及行走可使疼痛增重,休息后往往缓解,故呈间歇性反复发作。检查时常可触及明确的压痛点及囊性感,此可作为与跟脂肪垫炎的鉴别诊断点。
【治疗方法】
1、小针刀疗法(非针刀专科医师不可模仿,故略)
2、外科注射疗法(药物配伍依据患者病情调配)
患者俯卧位,踝关节尽量蹠屈,使跟骨底向上,仔细触压足跟底部,根据压痛及囊性感确定滑液囊位置,然后进行穿刺。在针头刺入过程中,针管内保持负压抽吸力,当针头刺入滑液囊后有时能抽出滑液,即可推注药液。必要时可先尽量将滑液抽出或将囊壁刺破,加压使滑液逸出再将药液注入囊内。慢性患者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后宜用消毒棉球或纱布压迫局部,并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以使二囊壁尽量靠近,达到粘连闭锁囊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