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腰臀部肌损伤,实际上就是几组肌肉的联合损伤,导致一种病情复杂的顽固性的腰腿痛疾病。过去对该种疾病无特效的治疗措施。手术大松解术,对此有一定疗效,但因损伤较大,后遗症较多,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且大多数专家不主张这种治疗方法。
该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痛苦极大,使患者处于痛苦不堪的半残废状态而束手无策。在这种意义上讲,大松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现在通过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应用小针刀对各组肌肉的病变处进行针对性的闭合性手术治疗,即达到了松解的目的,又不损伤健康组织,亦无后遗症,且疗效极快,治愈率达90%以上,有效率达到100%。
该病损伤的肌肉常见的有这么3组:①腰大肌、腰方肌。②臀中肌、梨状肌、股方肌、闭孔内、外肌,上、下子孓。③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把①组称作该病的腰组,②组称作臀组,③组称作股。腰臀组的肌肉都是中深层的肌肉,该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也是这两组肌肉。
【局部解剖】
该组的两块肌肉都位于腰椎的前侧面。
腰大肌,位于腰椎的前面腹侧,起源于第十二胸椎及全部腰椎侧面的横突根部,其纤维走向下外方,经腹股沟韧带之深面,止于股骨小粗隆。此肌的作用是屈髋及外旋髋关节,其神经供应来自腰2、3、4。覆盖于腰大肌之前的筋膜称腰筋膜,其内缘止脊柱,外缘与腰方肌筋膜连续。
腰方肌:呈扁方形,位于第12肋与髂嵴之间,起于髂腰韧带,髂骨嵴后部,其止点为第12肋内侧1/2的下缘,胸12椎体及腰椎1、2、3、4横突尖部。该肌受来自胸12及腰1、2、3神经支配,该肌的作用是当一侧收缩时可使腰椎侧屈,两侧收缩可降第12肋。腰丛神经起源于腰1、2、3、4神经前支,常有胸12神经前支的少量纤维参与组成,其起点为腰大肌覆盖,其分支下有骼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
所以腰大肌和腰方肌的损伤可引起下肢及腰丛神经的其它分布区牵涉性痛。
臀组肌肉都是臀部中层和深层肌肉,分为臀中层组和深层组。
属中层组者有:臀中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
臀中肌:前文已述。略。
梨状肌:起于坐骨大切迹及骶骨前面,止于大粗隆上缘,作用为外旋髋关节协助髋关节外展后伸。由骶丛分支(L1~S2)支配。
闭孔内肌:起源于闭孔膜及坐骨耻骨支内面,止于股骨粗隆内侧面,作用为外旋髋关节,由骶丛分支(L4~S2)支配。
股方肌:起源坐骨结节外面,止于股骨大粗隆及粗隆间嵴。作用为外旋髋关节,由骶丛分支(L5~S1)支配。
属于臀深层组有:臀小肌、闭孔外肌、上孑孓肌、下孑孓肌。(见图71)
臀小肌:起源于臀前线及髋臼以上的髂骨背面,止于大粗隆的前缘。作用为外展髋关节微内旋。由臀上神经(L4~S2)支配。
闭孔外肌:起源闭孔外面及坐骨耻骨支的外面,止于大粗隆的前缘。作用为外展髋关节微内收。由骶丛分支(L5~S1)支配。
腰方肌:起源坐骨结节外面,止于股骨大粗隆及粗隆间嵴。作用为外旋髋关节。由骶丛分支(L5~S1)供给。
属于臀深层组有:臀小肌、闭孔外肌、上孑孓肌、下孑孓肌。(见图71)
臀小肌:起源于臀前线及髋臼以上的髂骨背面,止于大粗隆的前缘。作用为外展髋关节微内旋。由臀上神经(L4~S2)支配。
闭孔外肌:起源闭孔外面及坐骨耻骨支的外面,止于大粗隆的前缘。作用为外旋髋关节微内收。由骶丛分支(L5~S1)供给。
上孑孓肌:起源于坐骨棘外面,止于闭孔内肌肌腱。作用为外旋髋关节,由骶丛分支支配。
下孑孓肌:起源于坐骨结节,止于闭孔内肌肌腱。作用为外旋髋关节,由骶丛分支支配。
股组: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
半腱肌:起于坐骨结节而止于胫骨粗隆内下方及小腿筋膜,其作用为伸髋,屈膝并微内旋,由坐骨神经((L4~S2)
支配。
半膜肌:起源坐骨结节,止于胫骨髁内侧面,欧肌筋膜及欧斜韧带,作用为伸髋屈膝并微内旋,由坐骨神经支配。
股二头肌:起源于坐骨结节及股骨嵴外侧唇,止于腓骨小头,作用为伸髋屈膝并微外旋,由坐骨神经支配。
该病的腰组肌肉(腰大肌、腰方肌)和腰丛神经起点紧密相连,所以损伤后,亦可引起下肢前内侧和其它分布区痛和麻。
该病的臀中层组肌肉和深层组织肌肉都属骶丛神经支配,损伤后,引起臀部和下肢的后外侧痛、麻。
该病的股组肌肉都和坐骨神经紧密相连,损伤后易引起坐骨神经支配区麻木。
腰组、臀组和股组这三组肌肉损伤后,所涉及的神经支配区域是很广泛的。故慢性腰臀部肌肉损伤在临床上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另外这几组肌肉损伤后还要影响附近的动脉血管造成肌肉萎缩及局部发凉等症状。因此简单复习一下经过几组肌肉的动脉也很必要。
腰臀诸肌的血液供应来自肋间动脉及腰动脉的后支。臀肌动脉分浅支和深支,浅支行臀大肌与臀中肌之间,供应臀大肌,深支行于臀中肌和臀小肌之间,供应该二肌,并发出关节支,营养髋关节、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脉,都经过梨状肌下孔。股组肌肉有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支配其间。所以这几组肌肉的损伤可导致局部血运减慢障碍。
该病的三组肌肉有同时损伤的,有两组损伤的,也有单组肌肉损伤的,亦有几组肌肉相继损伤的。如果是一组肌肉中某一、二块肌肉损伤而别组肌肉没有损伤,那就不能命名此病了,另设章节单独叙述。
三组同时损伤的机会并不多,相继损伤较为多见。三组都损伤,就诊的也不多。两组损伤就诊的较多。此病因多种疗法都很难见效,又由于新鲜损伤者症状还较简单,患者和医者都不引起足够重视,只作为一般损伤来处理,直至久治不愈,症状越来越严重,越复杂时,才开始重视和积极治疗。所以临床上才把这种久治不愈的几组肌肉的联合损伤的疾病命名为“慢性腰臀部肌损伤”。
【病因病理】
这几组肌肉的损伤日久,结疤、粘连、变性、挤压,牵拉附近之神经血管,除了病损的肌肉本身疼痛,肿胀外,受累之神经及该神经支配的部位痛、麻、感觉障碍,受累之血管扭曲,变扁、堵塞,引起该血管供给血液之肌肉疼痛、萎缩、无力。
更由于损伤之软组织之间的粘连,臀部和下肢的正常功能受到限制,在勉强活动时,互相牵拉,引起进一步损伤,引起粘连和疤痕的加剧,引起症状日趋严重,剧烈的疼痛,不能行走,生活失去自理。
【临床表现】
该病的症状极为复杂,由于三组肌肉的不同组合,所以临床根据三组的不同组合分为七型。
1 三组联合型:
① 腰椎旁2cm处有深在性酸胀痛。第12肋下缘近脊柱侧疼痛,第5腰椎横突处至髂嵴后上缘疼痛,髂骨翼后外侧疼痛,梨状肌表面投影区有压痛,臀部中下部有深在性疼痛,大腿后外侧疼痛。
② 臀部、大腿外侧面、前面、后面及内侧中部皮肤、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皮肤,小腿后面及足外侧缘皮肤麻痹感。
③臀部及大腿后外侧部,麻至小腿外侧,小足趾。性机能下降,严重者男子可出现阳萎不举。下肢无力,严重者不能行走。
④臀及下肢肌肉都程度不同地萎缩,局部皮温下降,鸭形步态。患侧下肢抬举受限,膝关节不能伸直。
⑤到晚期多有顽固而剧烈的疼痛。晚间难以入睡,多喜叫家属敲打腰、臀、大腿部诸痛点,甚至要求家属用足跟站在臀和大腿后外侧诸痛点上,晚期任何止痛药均难以让患者安静入睡,痛苦十分剧烈。
2. 腰臀联合型:与三组联合型全部症状相似,只是大腿后外侧无压痛。
3. 臀股联合型:大腿前面、内侧、小腿内侧,足内侧缘均无症状,其余和三组联合型相同。
4. 腰股联合型:臀部没有症状,大腿后外侧疼痛局限,小腿外侧及足外侧症状亦较轻微。其余与三组联合型同。
5. 单纯腰型: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外侧没有症状,大腿的伸屈功能接近正常,其余与三组联合型同。
6. 单纯臀型:腰部、大腿、小腿、足内侧无症状,其余症状和三组联合型近似。
7. 单纯股型:大腿后外侧疼痛明显突出,小腿外侧、足外侧症状轻微,其余与臀型同。
【诊断】
1. 三组联合型:
①第12肋下缘近脊柱的背侧疼痛并有压痛;腰椎旁开约2cm处有深在性疼痛,压痛不明显;或第5腰椎横突至髂嵴诉有疼痛;臀部上中下部位有深在疼痛,重按有压痛,并沿坐骨神经干有胀痛或麻木感;大腿后外侧诉有疼痛,并有压痛。在这些压痛点处有可触及块状或条状硬结。
②让患者主动侧屈引起腰部痛点加剧,或根本不能完成某些动作。
③排除椎间盘突出及腰椎和髋关节的骨性损伤。
④X线片示:腰椎侧弯轻微,不严重。骨盆多向健倾斜。
⑤结合临床其它症状即可确诊。
2. 腰臀型:此型大腿后外侧无压痛,患者亦主诉此区疼痛。结合该型临床症状参照三组联合型的诊断标准可以确诊。
3. 臀股型:此型腰部没有疼痛和压痛,参照三组联合型的诊断标准,再结合该型的临床症状便可确诊。
4. 腰股型:臀部无疼痛和压痛,参照三组联合型的诊断再结合该型的临床症状便可确诊。
5. 单纯腰型:臀部、大腿后外侧无疼痛和压痛,参照三组联合型的诊断标准,再结合该型的临床症状,便可确诊。
6. .单纯臀型:腰部和大腿后后、外侧无疼痛和压痛,参照三组联合型的诊断标准,再结合该型的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7. 单纯股型:腰部和臀部没有疼痛和压痛,参照三组联合型的诊断标准,再结合该型的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
1、外科注射疗法(注射点与小针刀进针点一致,药物配伍依据患者病情调配)
2、小针刀疗法(非针刀专科医师不可模仿)
三组联合型的治疗:腰组肌肉损伤的治疗:在第12肋内侧痛点处作一记号,先在肋下侧缘离记号最近部位进刀,深度达肋骨面,刀口线和肋骨约呈70˚角。刀峰达肋骨面后,将刀峰滑至肋骨下缘痛点处。刀口线方向不变,将针体倾斜,使和背平面约呈15˚角,在肋下侧面下缘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出针。
在腰部横突尖部的深在性痛点处进针刀,深度达横突尖部骨平面,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刀峰达骨面后,转动刀口线使和横突纵轴近端成130˚角,将刀峰移至横突尖部下角,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出针。
在髂骨处的压痛点上进针刀,深度达髂骨面,刀口线方向使和脊柱纵轴呈45˚,针体和髂骨面垂直。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出针。
在臀上部手术方法同臀中肌损伤。
在臀中部治疗,让患者侧卧治疗床上,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健侧腿伸直,患侧腿屈曲,人体略向前倾斜,使患膝部着床,找准压痛点,即是梨状肌压痛点,即在此处进针刀。刀口线和梨状肌纵轴平行,什体和臀部平面垂直,当刀峰刺入皮下后,摸索继续深入,如果患者诉有电击感、刺痛感,即将刀峰稍上提,移动1~2mm,继续进针刀,待患者诉有酸、胀感时,说明已达到梨状肌部位,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硬结,则用切开剥离法,切开剥离。在做各种剥离手术时,时时注意手下针感和患者主诉,凡诉有麻电感者,则立即稍上提刀峰,移动1~2mm,再刺入作剥离手术。臀下部的手术体位和上同,只是将健侧下肢屈曲,将患侧下肢伸直。
臀下部的深在压痛点即是闭孔内、外肌和上、下孑孓肌的病变部位,这四块肌肉因深在而短小,且相连在一起,很难区别是哪块肌肉损伤病变,所以只能在最明显的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方向和坐骨神经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刺入后摸索继续深入,具体方法同上。当患者诉有酸胀感时,即停止深入,此时深度可达10cm左右,然后掉转刀口线方向,使和下肢纵轴方向近乎垂直。沿刀口线方向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如有硬结则用切开剥离法,作切开剥离。
股后、外侧部的压痛点即为进针刀点,患者俯卧位,刀口线和大腿纵轴近乎平行,针体和施术部位大腿平面近于垂直刺入,深度可达股骨面,此处进针要严格按四步进针法进针,防止刺伤坐骨神经和旋股外动脉。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有硬结纵行切开,出针。
其它六型均按上述腰部、臀部、股部施术方法对症施术。
对该病的治疗必须耐心,腰部、股部的病变一、二次即可治愈,臀部深层,施术很难做到准确,所以要反复多次治疗,但每次治疗都需稍移动一下进针点,尽量避免在一个进针点上治几次。要多次治疗的原因,主要是在几块肌肉都损伤的情况下,有一处治疗不到病亦不除,故多次治疗需按这几块肌肉的位置排列和临床痛点情况进行。
其次由于该病涉及范围广泛,不可一次将腰、臀、股部都进行治,只能分批分期进行。
一般此病治疗五、六次,进针点在15个左右,每次在二至三个进针点上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在臀部进行治疗,一定不能急躁,一定要摸索进针,一定要时时询问患者的针感,如有电击样、麻木感,立即稍上提,移动方向。